作者:王兆璟、毛建梅(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既要实现各个学段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又要实现各学段间的有机衔接。而幼小衔接则是学段衔接的首要环节,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科学有效地解决幼小衔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促进儿童从幼儿向小学生的身份转变,对其在小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等有效措施。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这体现了党和国家致力于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决心,以及推动“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的信心。立足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幼小衔接的教育实践既要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又要为儿童后续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在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下,当下幼小衔接还不能完全满足儿童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幼小衔接现状审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通过走访某省级中心城市具有代表性的8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和小学,深度访谈幼儿园园长、教师以及小学一年级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发现目前幼小衔接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家长的教育理念及对幼儿品质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儿童在学校的适应性。访谈中81.8%的教师认为,家长更多关注知识的对接,而忽视了儿童身心的适应和身份的转变。部分家长对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态度、生活和学习习惯、心理发展不了解或不够重视,不知道如何疏导儿童情绪,培养其自理能力,导致进入小学后身心不适应,出现缺乏规则意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害怕学习等问题。比如,在访谈中,有一年级学科教师反映,“一年级学生在上课时,发呆、说话甚至乱跑现象常有,缺乏规则意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管理难度很大,有的家长给老师留言说诸如提醒孩子喝水、告诉孩子穿衣服等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显然,这些儿童在进入小学前所需要的规则意识、自理能力和行为品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这些大都需要家庭教育来完成。因此,家长的教育理念会影响儿童基础素养的培养,进而影响幼小衔接是否顺畅。
二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素对接错位。有研究认为,幼小衔接的任务是学前教育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包括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准备;小学教育做好入学后的适应教育,把入学后教育的起点降低到符合幼儿与小学生交叉阶段特点的水平,使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然而,在实践中受教育主体的身心特点差异、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各异以及教师分工不同等因素影响,再加上缺乏教研共同体的专业引领和深度沟通,导致幼儿园和小学存在教育要素对接错位现象。这一点在访谈中也得到了印证。95.4%的教师提出了幼小教学方面不融通、不对接的问题。比如,有小学教师反映,“部分幼儿园教师存在教学内容不规范的问题,如教错汉字的读音和数字的写法,而这些错误再纠正很难。学生学习程度也存在差异性,有的孩子之前学过拼音、汉字和简单的算术,有的孩子一点没学,两极分化严重增加了教学难度,跟不上的孩子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不自信”。这些问题反映了幼儿园和小学课程目标、教学形式、内容与评价的不同,以及教育过程的不连贯。因此,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素缺乏对接,也是造成幼小衔接不顺畅的主要原因。
三是家校园缺乏深度沟通与外在支持性氛围。有学者认为,各个学段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各学段不能画地为牢、各自为政、自我封闭,而应该上下游之间相互扶持、有机衔接、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在实践中,有些家长与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之间缺乏深度沟通,使教师不能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给予家长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幼儿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力度。部分小学教师不能俯下身段、张开双臂迎接小学生的到来,对于学生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建立、知识断层、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差异上缺乏关注力度和外在支持性氛围。
四是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自2021年《指导意见》颁布后,各地幼儿园和小学都在不断探索幼小衔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但仅有政策的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深度探索幼小衔接制度保障机制。站在儿童持续发展的角度,要使两个学段的连接稳固、通畅,不仅需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建立内在关联与前后承续的关系,更需要相关制度的保障,从而使三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在实践中,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使儿童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和知识的延续、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的养成方面没有得到助力。幼小衔接缺乏制度保障,致使合作与互通流于表面,缺乏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在育人理念、培养方案、课程实施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也缺乏呼应与贯通,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幼小衔接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科学有效实施幼小衔接的策略
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出发,立足于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实现,我们应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并科学有效地推进幼小衔接。
第一,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导作用,实现儿童心理的顺利过渡。首先,家长要建立科学的儿童养育观,在幼小衔接实施过程中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儿童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将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放在首位。其次,家长要尊重和关爱儿童,积极发挥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其积极探索与尝试新事物,尤其要引导儿童对小学学校生活建立起积极期待。再次,家长要注重儿童良好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规律的生活起居、适量的运动、定期阅读与自主学习等,这些习惯是保障儿童进入小学后高质量高效率学习的重要能力基础。而专注力和坚持力等良好学习品质则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最后,家长要合理制定幼小衔接目标,包括知识学习、生活和学习习惯、新环境的适应等方面,做到将大目标分解为数个小目标,循序渐进、不断强化。通过遵循整体性、变化性的原则,引导幼儿实现从“憧憬期、剥离期、混沌期到新生期”的过渡,在不同阶段家长的陪伴、鼓励、答疑、引导与调节下,实现儿童心理的顺利过渡,为儿童的新一学段适应做好准备。
第二,以双向衔接为主线,实现从“经验”到“知识”的对接。这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实现双向衔接,加强互动,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适应提供支持。首先,加强合作,建立互融的教育理念。教师之间要主动互通信息,积极学习教育的先进理念,了解不同学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所对应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如园校之间可以采取“结对”的模式,签署有关幼小衔接“手拉手”合作协议书,探讨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有效衔接的方法;也可以选派部分教师互换,从而有利于教师全方位地了解对方的教育现状,以期在多方面实现调整、改变与融合。其次,建立系统性的教学研双向联动机制,共同制定衔接计划,实现同题异构课程设计,在教学活动和方法上力求多样而有效。小学在教学时长、教学内容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打破单一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富有童趣的教室环境、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提供适合儿童接纳的坡度,使儿童能够顺利学会教学内容,增强自我成就感。再次,联合制定课程标准,创设全景式、立体化的衔接课程体系。联合制定层次明晰、进度适宜、幼小一体化的学习标准和课程标准,保证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应主要考虑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科目的对接与统一。幼儿园教师要明确经验准备内容,并将其落实到生活与游戏中。小学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基于课程标准,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原则,将教学内容简化到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可接受的范围,使儿童不会因课程的难度而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还可以根据不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对接受程度较慢的学生,提供适度的课外辅导与帮助。最后,在名师工作室和学术共同体的引领下,从跨学段的整体视角,设计一体化的教育体系。通过前后贯通的教育体系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提供教育图景,以确保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成效能够在之后的小学学段得以延续,从而实现学生在后续学段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以家校园三方合作为基础,创设支持性的文化氛围。通过家校园全方位、立体化的合作,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入学适应,创设支持性的文化氛围,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重视家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并做到合理引导、积极陪伴,让积极、宽松、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和思维观念的养成。同时,家长要与园校多沟通,共同促进儿童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其次,幼儿园和小学应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儿童营造支持性的环境。研究表明,积极的班级氛围和支持性的环境有利于儿童自我适应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包括管理情绪、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等要素,这种能力可以提高学业成绩、提升学生归属感、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再次,创设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和主题活动,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和优秀品质。最后,家园、家校、园校之间应构建长效沟通与合作机制,通过家长会、家园校联动工作坊等形式加深合作,从而保障科学合理的生活和学习制度衔接的连贯性、延续性。
第四,以《指导意见》为依据,编制有效方案制度,保障幼小衔接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仅靠幼儿园、学校及家长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依据《指导意见》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建立教学计划公开制度;建立相关责任追究制度,对“小学化”倾向明显的幼儿园、“非零起点”教学或组织入学考试的小学以及不规范的校外培训机构要责令整改,真正做到“减负”。另外,在实施层面,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幼儿园和小学统一编定《家长衔接手册》《幼儿成长手册》,制订《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标准》等有效方案,以促进幼小衔接。同时,建立日常的督查制度,定期对各市(县、区)的幼小衔接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对于出现的问题,引导其沟通解决,从多层面、多渠道建立制度保障政策,并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从而助力幼小衔接的顺利实现,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总之,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普及水平的历史性跨越,需要从全方位去考虑,而建设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提升服务、创新推进,发挥家庭主导、推进双向衔接、创设支持氛围、编制有效方案,扎实高效落实“幼小衔接”,才能实现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让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进而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此,应以卓越为基本理念,建构丝般顺滑的幼小衔接教育新生态,进而助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